阅读:5269回复:2
“我不知道”,但“我告诉你”
大学,曾经是我非常憧憬与向往的地方。过去的十二年里,我一直期盼自己能走进大学校园,看看大学的风景,在大学这个文化圣地追寻自己的理想。去年,我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。虽然并非自己理想中的大学,但是专业确是我喜欢的。
怀揣着梦想,手拿着录取通知书,我踏上了求学的路。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。刚开始是兴奋:我终于可以自由飞翔了,脱离了家长的约束,没有了老师不停的吩咐,告别了铺天盖地的试卷,终于--我的生活可以由我来做主!接着,却是长时间坐车带来的不适,我从来没有想过求学的路上也会这么累。 开学报到后,便是严格的军训。这个我在中学时已经有所体验,所以也没觉得多么地累。但是,我又一次高估了自己,军训汇报表演结束后有一天的休息时间,我自然是好好玩了一天,第二天上课时才发现自己浑身疼痛。遂感慨:千万不能轻敌!接下来,就是正式的大学生活了:工作日上课,周末休息。刚开始,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,可是一段时间后,总感觉生活中少了些什么。后来才明白,是以前对学习的那股冲劲没有了,有的更多的是迷茫。没有目标,不知道自己目前在干什么,所做有什么意义,以前只知道学习好了,才能有好成绩,可是现在,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模式,没有繁复的考试,没有老师的责骂,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。当初想:等我上了大学,没有人约束我,我要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,预习、学习,去图书馆,上自习,读名著,做自己喜欢的事。可是有哪几条做到了?每天只是跟着大家一起去上课,一起回宿舍,跟随着大众的步伐,一起迷茫着度过了大学八分之一的时光。 生活,不会让你永远一帆风顺,也不会让你一直不知所措。针对我们对大学生活的迷茫与困惑,我们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和我们的辅导员特意为我们召开了以“人生导师,领航大学梦”为主题的座谈会。在这次座谈会上,我们学院的几位老师对我们的困惑进行了一一解答。其中,有两位老师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一位是徐老师,另一位是高老师。许是我曾经听过这两位老师的课的缘故吧! 徐老师在讲课时特别风趣,她总会想办法让她的课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,这也许就是大家所说的人格魅力吧!座谈会那天,在徐老师的整个讲话过程中,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我不知道”。她在给我们讲课时也是这样,她总会说:我不知道我讲的对不对,我不知道……。一句“我不知道”,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,也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上课没有听太懂,并不只是自己的原因,还有就是老师的部分原因。当老师说“我不知道我讲明白了吗?”的时候,我总会很自觉地去想这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我听懂了多少,还有哪些是我不懂的,我是否可以向老师提问,这些知识我可以自己解决吗……我也会去想她到底有没有讲明白。这样,老师就不会是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角色了。 还有一句就是她的“我没说错吧?”似疑问,又似反问,还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。这样的两句话合在一起,可以让听者轻易地去反思所听到的到底有几分真实,这样的效果,并非一句简单的“听懂了吗”可以代替,听过徐老师的课,反思自己的过往,我才发现“听懂了吗”在学生心中,至少是我心里,所占的分量并不重,我回顾以往的学习经历,发现老师在问完“听懂了吗”,都是停顿一下,接着往下讲,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“听懂了”。由此我想:千万不要让自己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成为例行公事,不要让学生的回答成为条件反射,这一点,也是一名成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吧! 一位同学问起了关于考研与就业的选择问题,徐老师说:“考研只为兴趣,非为谋生。”如果觉得自己喜欢科研,喜欢实验,那么你可以选择考研;如果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而觉得自己不适合读研究生,那么就去工作。在如今这个考研热的氛围中,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。只有把一件事当成兴趣去做,才能有最大的收获,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家里人的要求,那么,没必要,毕竟,你的人生只能由你自己书写,旁人无法替代,也不能替代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如果没有兴趣,只是为了完成老师或家长交给的任务而去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,不如不做。 徐老师还说了两句话“脚踏实地”“高调做事,低调做人”。我想这两句话我们都听过,但参透其中内涵的人恐怕没有多少,要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急功近利的事来。准确来说,脚踏实地,是对自己负责,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,生命只有一次,我们没有多余的机会可以让生命重来,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现在。现在,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。既然要做,何不将它做得漂亮些呢?而做人,则要尽可能低调。正如,成熟的麦穗永远低着头一样,他没有像其他的尚未成熟的麦子一样高昂着头,可是他依然被人们发现,收割。炫耀,只会让他人对你心生厌恶,一旦别人对你有了抵触情绪,那么你做再多也是枉然。只有低调做人,才能报的长久。 相对于徐老师的风趣,高老师略显严肃。她给我们的第一句话是“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,是啊,人生不就是这样吗?我们总是为自己的所做找各种理由。也许有人会说还有一句话叫做“未雨绸缪”,但前提是知道下雨这件事必定会发生,否则不就是“杞人忧天”了吗?就比如说目前纠结的考研与就业问题,其实,听过高老师的这番言语,我认为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不是确定是否考研,而是努力学习,看自己是否适合考研,如果三年后,觉得自己适合考研,那就准备考研,有了三年庞大的知识储备,考研还不就是一次普通的考试吗?本来我也是属于处于考研与就业的迷茫中的一批人但是,经过高老师的点拨,我不再迷茫了,不是因为我确定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,而是目前我不会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。从现在开始,我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,牢固掌握学科知识体系,在学习方面做到游刃有余。 高老师还有一句话就是“同学们,我告诉你……”当她说出“我告诉你”这四个字时,我对她是由衷地钦佩,我钦佩她的自信,钦佩她的学识,试问,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会站在你面前告诉你某件事该怎么做吗?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会信誓旦旦地说“我告诉你”吗?当然不会。高老师之所以能在我们全班同学面前说出这样的话,说明她有可以让别人信服的能力,说明她学识渊博,自信亦有之。我想,在听完她们的讲话之后,我不会再迷茫了,我也不允许自己继续迷茫。 徐老师的“我不知道”与高老师的“我告诉你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,前者体现着做人的谦虚,后者包含着满满的自信,我想,以后的我,无论是求学,还是工作,都要以“我不知道”的态度学习,用“我告诉你”的信心钻研。做学问时,不懂的地方想办法弄懂,一旦弄懂,就要有“我告诉你”的信心,在旁人问起时,没有模棱两可的答案,有的是唯一的“我告诉你”。 在求学时,要有“我不知道”的态度,但在讲课时,一定要有“我告诉你”的信心! 郭鹏霞--河北--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 |
|
沙发#
发布于:2014-05-18 14:10
呵呵,楼主是未来的园丁么?
法国现代作家保罗萨特的文章《存在主义》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如果上帝不在了,人们就陷入了焦虑”萨特并不是讨论神学,而在阐述一种人生哲学,其主旨是人在完全自由的前提下选择和行动。萨特的“上帝”,就是一切左右人们行动的外力的统称。他解释道,上帝不在了,那么一切都成为可能。结果,人们就陷入焦虑,因为他们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再有章可循,继而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动负全责---“我们被抛弃了,没有任何借口” 。 焦虑仍然存在。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。还记得“牧马人”吗,牧马人是痛苦的,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,然而,牧马人又能找到“安慰”,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。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,“上帝”也退休了,别人成功了, 而如果你作为一个“牧马人”一度渴望而未能实现辉煌人生,那你连怨天尤人的选择都没有了,有的只是自责。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的“牧马人”。无怪萨特又说:“人陷入了自由的厄运” |
|
|
板凳#
发布于:2014-05-18 14:12
推荐一本书
《现在,发现你的优势》,可在一定程度上厘清自己的想法,认识自我。 另外,认识自我是一辈子的事情,现在也许有点不清楚自己的想法,出发点,别急,慢慢来。 |
|
|